“有志者,事竟成也!”
汉光武帝刘秀这句掷地有声的赞叹,穿越千年时光,至今仍回响不绝。
这句激荡人心的言语,并非出自帝王自我勉励,而是由衷赞誉一位年轻将领——云台二十八将中最年轻却智勇双全的耿弇。
耿弇生于将门之家,父亲耿况是上谷太守。王莽乱政,天下鼎沸,年轻的耿弇审时度势,力劝父亲归附刘秀,并亲率精兵冲锋陷阵,成为刘秀麾下不可替代的先锋。
他眼光锐利,早已看出刘秀“非庸庸碌碌之辈”,其心志与能力,足以承托起天下人心。
公元29年冬,耿弇肩负平定齐地重任,剑锋直指割据齐地的枭雄张步。
张步拥兵二十万,据守剧县、临淄等重镇,气焰嚣张。耿弇麾下兵锋不过四万有余,强弱之势悬殊如云泥之别。
耿弇却毫无惧色,他深知,真正的较量并非人数多寡,而是意志与谋略的碰撞。
展开剩余78%既然你张步分兵据守各个要塞,易守难攻,想和我打持久战,那我就声东击西,调虎离山钱龙配资,各个击破,先熄灭你军队的战斗意志,逼你决战。
战鼓在巨里城外骤然擂响。耿弇命令士兵伐木填塞沟堑,摆出必欲攻陷巨里的气势。
张步果然中计,急令其弟张蓝率精兵驰援。耿弇早已在巨里通往剧县的险要之地布下伏兵,如同张开的口袋,只待猎物入彀。
当张蓝援军一路疾行,疲惫不堪进入伏击圈时,汉军如神兵天降,四面杀出。鼓声、杀声震天撼地,耿弇身先士卒,手中长戟如龙游走,所到之处敌军纷纷倒地。
此役张步主力遭受重创,汉军缴获堆积如山的辎重,军心为之大振。
耿弇乘胜进逼张步老巢剧县,却并未仓促强攻。他深知张步此刻如困兽犹斗,若逼之过急,反而激起死战之心。他选择围而不攻,同时将战俘释放回剧县。
这些俘虏回去后,将汉军气势如虹、耿弇用兵如神的讯息在城内传播开来。一时间,剧县城内人心惶惶,恐惧如同瘟疫般蔓延。
耿弇这一手攻心之策,如同无形之手,悄然瓦解着敌军意志。
战局瞬息万变。张步不甘坐以待毙钱龙配资,纠集十万大军,气势汹汹直扑耿弇所在的临淄大营,欲图决战。
耿弇主动引兵出城,在淄水之畔严阵以待。两军甫一接触,汉军前锋骑兵便如猛虎下山,一举击溃张步前锋。
然而张步毕竟久经战阵,迅速稳住阵脚,双方在临淄城外展开惨烈拉锯。
激战正酣,一支流矢带着刺耳尖啸,狠狠贯穿耿弇的大腿!鲜血瞬间染红了战袍,顺着腿甲流淌而下。部将大惊失色,力劝耿弇退下裹伤。
耿弇面色不变,目光如炬,挥剑斩断碍事的箭杆,拒绝退后一步,继续擂鼓督战。
主帅的镇定与勇毅,如定海神针,稳住了汉军阵脚。从清晨鏖战至黄昏,尸横遍野,淄水几为之赤。
耿弇料定敌军久战力竭,将退未退之际,预先埋伏的精锐骑兵突然从两侧山岗杀出,如两把锋利匕首,直插张步军肋部。
张步军彻底崩溃,残兵败将狼狈逃回剧县。
经此空前惨败,张步肝胆俱裂。当他得知耿弇营中战鼓昼夜不息,士兵仍在加紧备战,更感绝望。
困守孤城,外无援军,内无战心,张步终于明白大势已去,遂肉袒出降。
当这位不可一世的枭雄匍匐在耿弇面前时,耿弇赶忙扶起,并严令全军不得妄掠,惊扰百姓!
军令如山,汉军秋毫无犯,秩序井然。百姓箪食壶浆,以迎王师,齐地十二郡就此平定。
耿弇以弱胜强,仅用一年时间便扫平强敌,其用兵之奇、意志之坚、治军之严,令光武帝刘秀亦惊叹不已,并认为,耿弇进军齐地的功劳堪比韩信平定齐地的功劳,但是耿弇独自率领四万偏师就击溃了劲敌,所以,耿弇进军齐地的难度超过了韩信当年的难度。于是亲自到临淄劳军,并有了那句流传千古的赞叹:“有志者,事竟成也!”
耿弇当年仅二十三岁,已立下不世之功。
班师回朝后,耿弇并未在赫赫战功前迷失。他深谙“飞鸟尽,良弓藏”之道,主动上交大将军印绶,以列侯身份享受尊荣。光武帝待他恩宠备至,常召入宫中,如朋友般对坐论兵,笑谈当年征战往事。朝堂之上,耿弇每遇军国大计,必直言进谏,其深谋远虑,常令君臣叹服。
公元58年,耿弇走完了他传奇而辉煌的一生,安然病逝于家中,终年56岁。光武帝之子汉明帝刘庄追思开国功臣,命人图画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,耿弇名列第四,英名永耀青史。
耿弇一生,如同他少年时便追随的那轮朝阳,光芒万丈。从说服父亲归附明主,到孤军深入平定齐地;从淄水河畔血染征袍而不退,到功成之后急流勇退。他的一生是“有志者事竟成”最滚烫的注脚——那志向,是青年将军对着地图向刘秀许下的“臣请北收上谷兵”的诺言;那功成,是临淄城头猎猎作响的汉家旌旗。
耿弇的故事告诉我们,真正的力量不仅在于无惧沙场流矢钱龙配资,更在于胸中燃烧不灭的信念之火——那火种一旦播下,足以燎原万里,照亮青史长河。
发布于:江苏省道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